西安寿阳山墓园
为何棺材不是一个长方体?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巧妙设计,大有智慧 |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3-03-03 阅读:622次 |
随着社会的发展,现在的人们大多采用火化的方式,这也让很多人遗忘了我们最开始的土葬,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以前的棺材一头大一头小呢?此外,就连棺材外部的颜色也不一样,难道这里有什么说法或者有什么讲究吗?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安葬死者并不是用棺材,而是用水缸,经过人们不断创新,演变成了现在的棺材。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很讲究风水,所以,人们死后的棺材都是有讲究。据说,棺材是死者的阴间的房子,而棺材就表现他的朝向,棺材一头高,一头低,就由此而来。从那些古墓就能看出,一般王侯将相的棺材都是用上好的材料制成,还有很多宝物作为陪葬品。不同的花纹和颜色代表不同的品级。在电视剧鬼吹灯系列中,就有介绍。你会发现中国的棺材就与欧美人大有不同,虽然外表都是长方形,可是他们的棺材表面较为平整,头部略宽。 一、棺材的由来 人死后要入棺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的丧葬习俗文化讲究。那么棺材又是谁发明的呢?为什么人去世了要安放在棺材里面才可以入葬?其实关于棺材的由来,历史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,有几个大众普遍接受的说法。 其中一个说法与姜子牙和周文王有关,相传姜子牙答应保周朝808年。但是事实上,他一生也就活了130岁。临死之时,他想起对周文王的承诺还没实现,不想失信于人,所以他便想了个办法:他让周文王派人去深山里寻18根木头回去给他做一个寿棺,等他死的时候把他安放到寿棺中,然后把他的寿棺挂到金殿的屋梁上,以此法来兑现他继续保佑周朝的承诺。周文王对此非常感动,于是照着姜子牙的方法,派人到山里寻了18根上好的木头回来,让经验老道的木匠给姜子牙制作了史上第一个棺材。在姜子牙死后,周文王给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,按照遗言,把他的寿棺挂到金殿的屋梁上,哪一方有叛乱,就将其棺木朝向哪一方,最后叛乱真的就平息了。 于是,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效仿这个做法,人死后将尸体放到棺木中,一是为了让死者走得体面,还有就是为了缅怀纪念逝者。渐渐的,人死后要安放到棺木中便成为了一种习俗,沿用至今。 还有一个说法是跟孙膑和彭涓的故事有关。孙膑和彭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,因为孙膑的能力比彭涓强,所以彭娟一直怀恨在心,一心想要除掉孙膑。孙膑知道之后,赶紧逃跑。当时彭涓比孙膑有权力,为了抓到他下令全国范围内追查在逃的孙膑。后来,孙膑逃跑过程中,为了过边关到齐国境内避难,想了一个办法:装死。他让一名木匠帮忙制作一口木棺,他躺进去,在木棺底部留了透气的小洞,然后用钉子把盖子钉好,找一队人乔装打扮,敲锣打鼓的“送葬”,把木棺抬出边关,以此法他成功逃到了齐国。一路上,这种木棺实在太特别了,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葬礼,因此引起很多人围观。大家觉得这种木棺不仅新奇并且更实用,人们纷纷效仿,开始改用木棺来安放死者,慢慢的就变成了我们后来熟知的棺材。所以,终于明白为什么送死人出门安葬也叫“出殡”、“送殡”了吧。 以上两种说法是人们普遍接受度比较高的说法,当然,像这类说法还有许多,就不一一罗列出来了。总而言之,棺材到底是谁发明的,历史上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。关于“棺材”的历史由来,也就无从查究。 二、棺材的外观设计巧思 (一)棺材的形状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,很多人大概都觉得棺材通常应该是四方的,但你认真观察会发现,其实常见的棺材非但不是一个十分标准的长方体的形状,反而是一头高一头低,一头大一头小的,探究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讲究之后,不得不承认咱们老祖宗心思真的是太缜密了。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设计呢?其实是有几方面的原因的。 1. 风水说 其实,在中国的农村里,一头大一头小形状的棺材是普遍被人们使用并流传下来的,这跟人们常说的风水有极大的关系。 在中国的传统的民俗文化里面,风水涉及的学问很大。风水一说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门玄术,其中的知识很是晦涩难懂,非常复杂。葬书中有云:“葬者,乘生气也,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风水中也有阴宅和阳宅之分,这就跟丧葬的文化对上了。 众所周知,照风水学里说的,房子要“坐北朝南”,这样风水好。而丧葬文化也是这样子的,也讲究“坐北朝南”。因此,人们就在棺材上做文章了。原来,之所以将棺材设计成一头大一头小,是为了更好的区分南北。因为人们在下葬的时候,一般是棺材大的一头向着北方,小的那一头则要向着南方,这样就方便了后人祭祀的时候更好的区分南北。 另外,这样子的设计也是为了区分阴阳。把棺材设计成一头大一头小,就对照着一面阴一面阳,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,一般是大头为阳,小头为阴。按照这样子的说法,是不是觉得棺材的设计真的是颇有讲究,跟风水学息息相关。 2. 历史演变说 棺材和丧葬文化是分不开的,从最原始的部落开始,就有了丧葬制度。而最开始的丧葬文化中是没有棺材的,当时,咱们的先祖们认为人是来于自然,死后也要归于自然。所以在人死后,就把其尸体扔到野外,任其自然的腐烂从而归于自然,或者是被野兽鸟类啃食殆尽,这种做法其实是挺残忍的。后来,随着人们的灵智进化,觉得从前的做法很残忍,于是就想好好的安葬死者。将树木砍来做成圆圆长长的盒子模样,但因为当时的制作水平非常有限,他们只是利用树木原来的模样,把里面挖空,然后磨掉树皮。所以这个时候做出来的棺材就是一头大一头小的,因为自然生长的树木就是一头大一头小的。 随着人类的发展,人们学会了将不同的树木拼接在一起,做成了更大的棺材。受先前的棺材形状的影响,后面制作的棺材也保持着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。 后来,人们的手工艺也慢慢发展了起来,他们会在棺材表面做各种花纹和图案。用来制作棺材的材料也各种各样,有用石头做的,也有用泥土做的,甚至有一些达官贵人,用黄金和青铜这些稀有的金属材料来制作棺材,这种棺材的话,比木棺更加便于保存。但传统的丧葬文化并没有改变,不管用什么材质制作的棺材,都是保持着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,一直流传到现在,也没有改变。 3. 寓意说 有一种说法是“棺材棺材,升官发财。”可见,棺材的作用不但是让逝者的灵魂得以安放长眠,也有对后人的福泽和庇佑之意。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棺材的造型是四方的,那么,把逝者的尸体放在里面,就组成了一个“囚”字。所谓“囚”,意指束缚,不是什么好词,这种寓意并不美好。所以人们在设计棺材的时候就要避免做成这个样子,将其做成一边高一边低,一边大一边小,刚好解决了这个难题。 4. 防水作用 如果将棺材放在平面,如果其形状是一个方体,将其平平的放在土地里,没有任何的倾斜度的话,一旦上面蓄了雨水或其他的液体,这些液体就会残留在棺材的上方。时间一长,木质的棺材就容易发生腐烂,这在古代时候是非常忌讳的。 还有就是如果把棺材埋在地下,棺材盖上面聚集了大量的水汽,没有任何倾斜度的话,那么水汽就会沿着缝隙流到棺材里面,这样非常的不吉利。所以,为了防止这种现象,人们把棺材设计成一边高一边低,有一定的倾斜度,这样子就能够完美的解决掉这些问题。 (二)棺材的颜色 自古以来,中国文化就很注重墓葬,举行一场葬礼,葬礼时会有各种流程和讲究。安葬死人的棺材,也有不同种类棺材。棺材有黄、红、黑、白、金五种颜色,分别用来安置五种人。其中竟然有一种颜色是红色,对此许多人不解:红色明明该是喜庆的颜色,为何棺材也能是红色的呢? 而黑色棺材用于安放自杀早逝或在战争中死去的人,但后来这种讲究逐渐淡化。黑色会给人沉静肃穆的感觉,所以黑色棺材也逐渐趋向这种含义,用于一些庄重、威严、肃穆的葬礼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使用黑色棺材的人却不断减少,而黄色棺材是用的最多的,一般普通人去世都是用黄色棺材的。黄色棺材其实就是原木棺材,因为原来的百姓生活贫穷,给棺材刷不起漆,只能用原木棺材。但黄色棺材还有另一种说法,家中若还有老人健在,就得使用这种颜色,避免不吉利,保佑尚且在世的人们平安长寿。 白色棺材在西方常见,但在中国举行葬礼时却很少见到白色棺材。白色棺材仅适用于尚未婚配就已离世的人,但是刚出生就夭折的婴儿却不可以使用白色棺材。 金色棺材则是有钱人才能用得起,起初帝王下葬时就使用这种颜色的棺材,显得身份尊贵并且奢华。后来演变成其他权贵也可使用金色棺材。 红色棺材还是给年过80并且安详去世的老人使用的,代表老人寿命很长,又是无病无灾的去世。也有一些地方的民俗特色,专用红色办丧事,也会用到红色棺材。 (三)棺材的外观 说起棺材的外观,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设计,棺材外面一般是不油漆的,至多在外面发一层清漆,让棺材板的本色裸露在外面,即使有雕刻的浮花,也不涂色,就是要显示木料的本色美。当然,这样做的都是比较好的板材“四片瓦”或者是“六股头”。如果是多股头的,板子颜色又不正,还有修补的补钉,就需要在外面用腻子粉抹平,然后画上图案刷上油漆,这样既遮丑又好看,一举两得。 图案大多是莲花和从二十四孝中选出的几幅图案,档头多数写的是“福”和“寿”字。 三、棺材的用料和尺寸 (一)棺材的材质 我们普通人经常见到的棺材大多都是木质棺材,除此之外还有石棺、水晶棺、铜棺、缸棺、水泥棺等等。木棺又分为桐木、松木、柏木、柳木等等,比较高级一点的还有金丝楠木。 为什么我们最常见的木质棺材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呢?其实,也是有讲究的。佛教里,倡导人是有六道轮回的,人的肉体最终是要归于泥土的,最终的归宿是与大地母亲融为一体才是自然规律的体现。而木质的棺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自然降解,寓意人也可以投胎转世,重新进入轮回。而其他的材质则不行。 按后面科学的说法,即是不能降解的棺材不环保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也说明人们更愿意接受木棺。 而木质的棺材主要以柏木和松木为主,有钱一些的人家就用柏木做棺材,普通的人家呢,就采用松木来做棺材。当然,也有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会用桐木或者杨木来制作棺材,但决不会用槐木来做棺材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因为“槐”字右边是不是有个鬼字吗,寓意不是特别好,所以人们一般不会采用槐木来制作棺材。 制作棺材的时候,不管是用哪一种材料,棺材的两个档头则必须用柏木来做。这是因为民间有一种传说,在地里的一种动物,名为穿山甲,他们是专门吃尸体的,而柏木散发出来的味道,穿山甲闻不了,所以棺材的档头必须用柏木来做,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先人的尸骨的作用。 (二)棺材的尺寸 就尺寸来说,门不离七,棺不离八,也就是说,不管棺材多大,最后的尺寸一定要占八这个数字。 做棺材的板材厚度和片数都是有讲究的,一般来说,有“真四寸”和“真三寸”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,就是厚度是实实在在的四寸和三寸。也有“四寸”和“三寸”的,叫四寸和三寸,但是呢,厚度不够,其实是“假四寸”和“假三寸”,只是为外风好听叫四寸和三寸的。 在板子的片数上也是有讲究的,有“四片瓦”、“六股头”、“八股头”和“十二股头”。片数越少,证明棺材越好,但不管是几股头,棺材的底是不能用两片板子合在一起做的,要么一片板,要么三片板。这个是非常讲究的,按民间的说法,人不能睡在分开的两片板子上的,这样的话,会把人的身体分为两半,对死去的人不尊重,对后人不吉利。 棺材的底和盖以及两个帮分别用一块独木来做的,这叫四片瓦,是最好的棺材;如果是六股头,那必须是盖和底是独木的,两个帮分别用两块木料拼接;八股头一般底是独木的,盖是三片拼接的,两个帮是分别是两片拼接的;十二股头呢,就是底盖和两个帮都分别使用三片板拼接的。 有个成语叫“三长两短”,这个词的来历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。棺木是由六片(这里说的六片并不是咱们晋南人说的“六股头”,而是指棺材的底、盖、两个帮以及两个档头。)木材拼凑而成,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,左右两片叫日月,这四片是长木材,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,是四方形的短料,所以合计共是四长两短。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,所以没盖子的时候棺材正是三块长板两块短板,即“三长两短”。后来“三长两短”成了一个成语,指意外的祸事,也是对人的死亡的一种婉转说法。 结语 中国的棺材文化,诸多讲究。每一处设计都包含不同的意义,了解越深,越觉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,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,自古以来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广为流传。为老人准备棺材,准备好的棺材是孝道的体现,但孝是广义的,不只是表现在一口棺材上。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孝体现在养老敬老方面,在棺材的制作上,不要攀比,不要浪费,在发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基础上,能够节约用木材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,造福人类,造福子孙后代! |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 |